浏览:21 日期:2025-06-28
北京有家公司在A股闷声发大财,海外业务连续7年利润增长90%,这数据看着挺唬人吧?但仔细琢磨下,总觉得哪儿不对劲。同行都在喊寒冬,他们凭啥能逆势狂飙?我扒了扒公开资料,发现他们主要做跨境医疗器械,赶上疫情这波红利算是撞大运了。不过话说回来,能把运气转化成持续增长,倒也算本事。
利润表漂亮得有点假啊!7年复合增长率90%,意味着当初100万现在变4000多万,巴菲特看了都直呼内行。但蹊跷的是,他们研发投入占比常年不到3%,在医疗行业简直低得离谱。更奇怪的是,海外客户名单里总出现些名不见经传的小诊所,这些机构真需要进口高价设备吗?懂行的都知道,医疗器械行业回扣套路深着呢...
他们主攻东南亚和非洲市场,这些地方医疗体系啥样大家心里有数。去年在柬埔寨签的800万美元大单,合作方居然是家刚注册三个月的贸易公司。你说巧不巧,这家贸易公司的注册地址,和他们金边办事处在同一栋写字楼。这种操作在业内不算新鲜事,但能把故事讲得这么圆,审计所居然也没提出异议,这就很魔幻了。
翻到股东名册突然发现亮点,第三大股东是某地级市城投公司。这家城投前年还给他们子公司做过担保,转头就成了股东,这波操作6啊!更绝的是,他们董事长去年突然把持有的20%股权质押给了一家新加坡银行,质押时间刚好卡在年报审计前。这些信号拼起来看,总觉得公司在下一盘很大的棋。
别看财报光鲜就急着上车,这种高增长神话往往经不起推敲。医疗器械行业水太深,很多所谓海外收入其实就是左右手倒腾。真要投资的话,建议重点看两个指标:一是应收账款周转天数,二是海关实际出口数据。对了,他们家的投资者热线永远占线,这个细节你们细品。
跟做进出口的朋友喝酒聊起这事,他直接笑喷:"这种玩法我们叫'数字旅游'好吧!"原来有些公司会把货先"卖"到保税区,再"出口"到自家控制的海外壳公司,账面上就是实打实的海外收入。等风头过了再把货"进口"回来,一套操作行云流水。难怪他们毛利率能比同行高出一大截,原来利润都是算盘珠子打出来的。
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,如有雷同实属巧合,可以联系站长删除,谢谢